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孔子说:‘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’意思是一见到善要觉得赶不上似地急切追求,见到不善就要像用手试沸水一样赶快躲开。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,不要心存侥幸。群众说,只有警钟长鸣,才能警笛不响。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。”

在《论语·季氏》中,孔子曾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说明君子应当如何追求善、实践善: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”见到善则欣慕向往,唯恐赶不上;见到不善,则深恶痛绝,如像用手试沸水一样赶快躲开。
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”体现了积极的、主动的态度,是真正认识到了修德的重要性,并发自内心地渴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,因而能够非常自觉地见贤思齐、向上向善,涵养德行,获得成长。这一过程,也能给人带来诚于本心的快乐与满足。“见善如不及”与“见不善如探汤”相辅相成。前者是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,而后者则是应该守住的道德底线。如果没有对更高道德境界的追求,那就难以获得修身进德的内在动力;如果缺少对道德底线的坚守,那就会突破外在约束,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”同样是坚强党性、提升自我的重要方法。刘少奇在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中指出,共产党员如果能长期坚持与实践相结合的党性修养,就“可能有最高尚的自尊心、自爱心”,即使在无人监督、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,也能够“慎独”,不做任何坏事。
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”告诉我们要趋善而远不善,自省自律。形成这样的道德习惯和敏锐反应,便能抑制心中的“小我”“小恶”,而自觉涵养见贤思齐、向上向善的力量,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、一个纯粹的人。